個人簡介
朱耀華1917年生於江西省瑞金縣,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,1933年由青年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員。
土地革命戰爭時期,任紅軍十二軍三十四師戰士,紅一軍團紅四軍十師二十八團戰士,紅一軍團二師四團二營支部書記、二團排長、連長。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五次反“圍剿”和紅軍長征。
抗日戰爭時期,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六團連長、教導隊長、作戰參謀、科長、營長、團參謀長、一一五師二科科長、抗大一分校一營營長、山東軍區特務團參謀長、警六旅十一團團長。
解放戰爭時期,任第三野戰軍十一師十一團團長、十縱二十九師參謀長、副師長、二十八軍八十三師師長、十兵團作戰處長、二十八軍第一副軍長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任二十八軍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,福建省軍區司令員、黨委書記,福州軍區副司令員、黨委常委、紀委書記。
個人經歷
朱耀華將軍出生在江西省瑞金縣壬田鄉蓮塘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,自幼家境貧寒,沒有讀過書。
1929年紅軍為了粉碎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“圍剿”,向贛南、閩西進軍。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,朱耀華於1930年2月14日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,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涯,並於1933年6月由共青團轉入了中國共產黨。
入伍後,朱耀華被分到紅軍第十二軍三十四師特務連任戰士,紅一軍團二師四團二營青年幹事,營部黨支部書記兼通信班長,後又調到二團任二連排長、代理連長。參加了中央紅軍第一至五次反“圍剿”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。
朱耀華將軍是1934年10月從中央蘇區於都出發長征的,途中經歷了大小無數次戰鬥,其中較大的戰役是:
1934年11月的湘江戰役:1935年1月的突破烏江天險,5月的強渡大渡河(奪取瀘定橋),10月的攻克天險臘子口。途中還翻過常年積雪的高山,越過人跡罕至的草地。歷盡艱難險阻,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。之後,參加了曲子鎮戰鬥、11月的直羅鎮戰役、1936年2月的東征戰役、5月的西征戰役、11月的山城堡戰役等。
朱耀華將軍1935年在紅一軍團二師二團,因作戰勇敢受到過一次團嘉獎表揚。
主要功績
反“圍剿”
1932年11月,蔣介石對蘇區紅軍發動了第四次“圍剿”。朱耀華所在的紅一方面軍以兩個主力軍出擊,攻占了江西黎川縣城。此後,部隊遵照臨時中央“先發制人”的戰略方針,迅速發起了金溪、資溪戰役,以打開通往閩北之路。
攻打資溪戰鬥開始,適逢連日陰雨。白天山野昏暗、濃霧籠罩,山頭不見人影,入夜一團漆黑,伸手不見五指,加之道路泥濘,給部隊進入設伏陣地帶來很多困難。拂曉,軍團長林彪、政委聶榮臻率十、十一兩個師艱難地進人陣地,朱耀華為十師師部通信員。
戰鬥打響了,山谷兩側槍炮聲響成一片。紅軍以猛烈的火力向敵人壓去,戰鬥打得異常激烈。敵人據險死守、頑固反擊,同時集中幾十挺機槍向紅軍掃射。紅軍雖傷亡很大,但英勇頑強,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。師首長調整作戰部署,重新組織一個營的兵力阻擊敵人,使陣地數次失而復得。朱耀華奉命向陣地前方傳達命令,途中不幸中彈負傷,昏迷倒下。一會兒,敵人以一個旅的優勢兵力反擊,衝鋒的紅軍戰士被打散了。當滿身是血的朱耀華醒來時,左腿仍不停地流血。發現陣地被敵人占領,他忍著劇痛,抓起黃泥捏成一團,塞在傷口上堵住血,用綁帶簡易紮好,取出駁殼槍子彈上膛,臉朝下趴在地上。他想,這樣敵人不易發現他是死是活,萬一敵人翻他的身,還可以立即還擊。忙於搶占陣地的敵人也只是慌慌張張地從朱耀華身邊跑過。
朱耀華被抬回醫院時,左腿腫得很大,由於骨頭被打碎,需要動手術,當時麻醉藥很缺乏,衛生員便叫他躺到竹床上,叫了幾個戰士把他按住。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一刀一刀地將傷口邊的壞肉割下來,直至將碎骨取出。朱耀華痛得滿頭大汗。講到這裡,將軍捲起了褲腿讓我看那凹進去的傷疤,對我說:“負傷在那個年代是常有的事。對生死誰也不放在心上。反正有一個信念,就是倒下就拉倒、活著就要繼續革命到底。”
飛奔奪取瀘定橋
1935年5月初,中央紅軍強渡天險金沙江後,繼續北上向大渡河日夜兼程前進。要迅速搶渡大渡河,必須火速拿下瀘定橋。在十萬火急的情況下,朱耀華所在的紅四團接受了奪取瀘定橋的艱巨任務。當時朱耀華擔任二營支部書記兼通信班班長。該班有8個通信員,負責傳達營領導的指示和上級的作戰命令等。
根據部署,要求部隊從安順場出發,3天急行軍320里,趕到瀘定橋。部隊經過翻山越嶺,在途中打垮了兩次敵軍的攔截,第一天只完成了80里行程。這對通信班長朱耀華來講,何止80里,他時常為傳達首長指示來回在隊伍前後奔跑。鞋跑破了,就用繩子綁住,結果腳磨破了,還打起了血泡,最後就打赤腳。朱耀華一邊咬緊牙關繼續行軍,同時還要在隊伍前後進行鼓動:“同志們,快點!再快點!!追兵就在後面,我們如不搶先趕到,就會被困死在這裡!”支部書記的話激勵著大家,戰士們拚命地向前趕路。
第二天,部隊又接到上級命令,必須排除萬難把剩下的240里一天一夜走完。與此同時,隔河同行的敵人點著火把也在拚命向瀘定橋增援。為快速行軍,紅軍也點燃了火把。由於風吹雨打,有時火把熄滅,朱耀華主動上前引燃,還不時配合俘虜兵回答對岸敵人發出的聯絡信號。最終,部隊搶在敵人前面,按期到達了瀘定橋西岸。
瀘定橋是用13根粗鐵環連成的鐵索鏈做成的,兩邊各兩根為橋欄,底下並排9根為橋面,橋面上的木板早被敵軍抽掉,往下看,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,令人毛骨悚然。勇士們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,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向對岸衝去。敵人無法擋住紅軍的衝鋒棄城而逃。就在部隊搶占大橋衝進城內時,彈藥快用完了,這時敵人進行反撲。好在後繼部隊接上來了,才把大部敵人殲滅。
朱耀華將軍感慨地說:“這次急行軍是我長征途中最艱苦、最緊張的一次。要不是我們紅軍趕在敵人前面到達,沒有勇往直前、毫不畏懼的英雄氣概,飛奪瀘定橋是很難成功的。在泥濘的道路上摸黑行軍,真是兩條腿賽過了四個輪子。”
勇敢攻打曲子鎮
1935年10月,紅軍前衛部隊翻過六盤山後,朱耀華被編在紅一軍團二團二連擔任步兵排排長。這個部隊的特點是,哪裡最危險就調到哪裡,哪裡有戰鬥就沖向哪裡。大部隊經過孟家園,到達環縣曲子鎮時,得知那裡駐紮著敵人東北軍一個旅,還有幾百匹馬。又發現曲子鎮以西地區還有敵人一個師及部分騎兵,並向我前哨陣地進攻。大部隊緊急改變計畫,由紅四團負責保衛中央紅軍繞過曲子鎮和環縣,向河連灣前進,以防敵人追截。攻打曲子鎮的任務便交給紅二團完成。
曲子鎮是一座古鎮,周圍築了二丈多高的土城牆,牆下面挖有壕溝,敵人在牆上築有工事,並配有機槍,哨兵在上面巡邏。要消滅城內敵人必須打開城門,朱耀華得知後主動找領導要求擔任突擊排任務。
第二天中午,他親領突擊排36名戰士潛伏在土牆下的壕溝,在猛烈的火力掩護下,朱排長一聲令下:“全排跟我上!”戰士們迅速搭起長梯子,一個個突擊隊員踩著梯子往上爬。爬在最前面的是四班長,當他爬上城牆左腳剛跨進去就被敵人刺刀刺穿胸部犧牲。緊接著第二位的是朱耀華排長,他沉住氣,當即拉開兩枚手榴彈的引線,待冒出一陣濃煙後,狠狠地投進土城內。一聲巨響,敵人死的死,跑的跑。趁煙霧未散時,突擊隊員以最快的速度登上了土城。增援的敵人發瘋似地撲來,沖在最前面的朱耀華衝上去用二十響駁殼槍一下連射20發,當即有六七個敵人倒下。“勇士們沖啊”!指揮員話音剛落,手榴彈、槍彈一同向敵開火,打得敵人抱頭鼠竄。戰士們彈藥打完了就和敵人拼刺刀。不到半小時,敵人全被殲滅。突擊排順利地打開了城門的通道。
戰鬥中,戰士們打得非常勇敢、頑強。這次戰鬥傷亡挺大,營特派員險些犧牲,他當時受重傷,朱耀華果斷地指揮兩位戰士將其抬往救護所搶救。這一仗是朱耀華將軍感到最悲痛、最難忘的一仗。他說:“當我看到戰友一個個倒下時,真是義憤填膺。我一個人就擊斃了敵人幾十個。”戰鬥結束後他被提升為代連長。
揮師解放福州城
1949年8月10日,解放軍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和政委韋國清發布了攻打福州的作戰命令,十餘萬大軍分三路朝福州方向快速挺進,拉開了三面包圍福州的戰鬥序幕。
福州地處閩江下游,一面臨江,三面環山,四周有著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。蔣介石企圖以台灣為基地,盡力保住沿海島嶼和福州,並調集10個軍的兵力總計12萬人頑抗,同時嚴令重新整修工事,並從台灣運來一個團,增援馬尾地區,以保障福馬線及閩江口的交通要道,其戰鬥力是不能低估的。
根據聚殲福州守敵的方針,兵團首長決定以二十九軍為右翼沿閩江南側,攻占福清、長樂一線,斷敵陸上退路;以三十一軍為左翼,先行動,攻占連江、馬尾等,斷敵海上退路。朱耀華所在的二十八軍為中路,沿古(田)福(州)公路兩側、閩江兩岸實施正面突擊,直取福州。
8月15日,師長朱耀華率八十三師官兵勝利攻占了福州北郊的雪峰,16日攻占了敵城西防守陣地甘蔗、徐家村,進一步靠近福州城。敵人垂死掙扎,雙方展開了爭奪戰。部隊雖缺少亞熱帶山地進攻的經驗,但打得勇敢頑強。指戰員不顧氣候炎熱、山路崎嶇,勇猛追擊。
8月l7曰拂曉,八十三師和八十二師從正面攻占福州。二四五團首先攻人市區,該團三營迅速控制了解放大橋(萬壽橋)。奪橋戰鬥中,副營長魏景利光榮犧牲。該團攻占倉前山後,其他各部相繼入城,就在敵人撤逃時,城東橫嶼一帶敵三一八師未及逃走,被八十三師二四七團包圍,經勸降後,在敵副師長賴惕安帶領下1900餘人投誠。接著,部隊向南追擊至烏龍江北岸,共殲敵1.4萬餘人。整個福州戰役歷時13天,殲滅了以朱紹良為首的國民黨福州綏靖公署,1個兵團部、3個軍部、7個整師,5個師的大部,共殲敵5萬餘人,解放了福建省會福州及周圍9座縣城和馬尾。
福州解放後,八十三師奉命駐守福州擔負警備任務,師長朱耀華兼任福州警備司令員。
個人榮譽
中共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,六屆全國人大代表,第二屆中央軍委紀委委員。
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,榮獲三級八一勳章、二級獨立自由勳章、二級解放勳章。
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。
人物逝世
原福州軍區副司令員朱耀華同志,因病醫治無效,於2009年6月18日在福州逝世,享年92歲。